学院新闻

砥砺奋进的五年 | 学院巡礼: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培育工科创新创业人才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017年11月08日 发布单位: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始终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以服务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为自觉担当,以内涵发展为战略遵循,经过五年的建设发展,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升,学科平台建设实现新跨越,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实现突破,产学研结合成效显著,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充分彰显了应用学科特色。


一、育人为本,创新模式,人才培养结硕果


    五年来,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先后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近三年,研究生年终就业率保持在100%,本科生初次就业率2015年和2016年均位列学校前四位。


    1. 建设梯队协同的课程教学团队。

 

    针对教师的研究方向、授课特点,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了6个课程教学团队,并提供一定经费支持。团队负责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同时针对课程进行教学研讨,讨论确定教学大纲,并在教学中协调不同班级的教学进度,在课程实验项目设计上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同时组织实施对学生学习课程设计课程的项目答辩。经过五年的建设发展,3个团队成为省级教学团队,为学院教学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建设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及时修订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加大对课程实践教学的学时要求,加强课堂实践环节以及实验环节的训练力度,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特别聘请IT企业和行业的专家,就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环节进行充分论证。在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实验和实践学分占毕业学分达到35%以上。课程体系中增加《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等设计类课程,强化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的系统掌握,加强对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考核,改进实验课的考核办法,着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建成省级精品课程或者精品资源课程5门、校级精品课程10门。

 



    3. 建设协作式的学生创新团队。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出台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方案》,以学院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骨干教师为负责人,按照“团队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的模式组建学生科研创新团队,让学生在团队中接受研究熏陶,参与项目研发,锻炼实践和创新能力,构建了科学化、制度化、规模化的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工作体系。五年来,建立院级创新创业团队21个,其中有校级重点创新创业团队3个,省级创新创业团队9个。其中,“3D打印应用与制造联合实验室”建设成为学校中和大学生创意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了校级创新创业实践平台3个;成功申报“甘肃省智能感知与数据分析专业化众创空间”和“甘肃高校计算机应用人才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基地”两个省级创新创业平台,争取到学生创新创业经费200余万元。

 

 

    4. 建设以“项目+学科竞赛”引领的课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建立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项目制度,设立了专项经费,对学生项目进行学院层面的支持。在校内组织程序设计等学科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国性的各种竞赛,以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了通过“以科研促进竞赛,以竞赛锤炼能力;以学生科研竞赛促进教师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提升培养质量的良性循环。近五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参加各类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活动获奖累计180人次,其中国家特等奖5人次,国家一等奖21人次,国家二等奖36人次;省级特等奖23人次,省级一等奖57人次。学生共获得学校各类科研项目经费20余万元。营造了良好的学生学术科研创新氛围。

 

 

 

 

 

 

 
    5、引导学生“四自”,增强学生自育互育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积极贯彻落实学校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引导和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把学生的自组织自管理贯穿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全过程,积极为学生创造管理实践平台。成立了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和学生学习管理委员会,保障了学生宿舍安全、卫生和学生课堂出勤率,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文化氛围,提升了学院学风学纪,也保障了学生上课期间的安全管理,班级上课出勤率超过97%。2016年和2017年,学院学生考研率分别达到20%和26%,个别班级考研率达到46%。


二、凝练特色,整合方向,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1.学科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五年来,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先后建立了甘肃省物联网工程研究中心(省发改委批准)、甘肃省高校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教育厅批准)。积极响应我省加快大数据、云平台建设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实施计划,建立了甘肃省大数据研究院(省工信委批准)等省级平台。建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甘肃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教育厅批准)。软件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在2017年度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考核评价中,甘肃省物联网工程研究中心被评为优秀,是我省依托高校建设的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同时2017年,启动建设了数据智能处理技术校级特色学科。这些平台的建设发展,为学院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凝聚作用,增强了学科实力。


    2.队伍建设成绩明显。

 

    经过五年多的建设发展,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形成了一支结构良好、具有开拓精神的年轻研究队伍。在学科的核心研究队伍中,45岁以下的教师共41名,占73%。队伍的学缘、学历、职称结构良好,29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占研究队伍的52%,绝大部分毕业于省外重点高校或科研机构。教授13名,占27%;副教授人数30名,占54%。

 

    3.基础研究成果丰硕。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团队近年来承担了2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截至2016年1月,学院教师在《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电子学报》《计算机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13篇,其中SCI/EI收录文章106篇,取得授权专利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0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12项。在物联网研究、大数据处理、语言信息处理、信息安全研究方面取得突出研究成果。


    4.学科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注重发展学科的社会影响力,积极参与学术组织。学院教师担任中国密码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兰州分会主席、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兰州主席等职务,主办了“中国密码学会甘肃会员交流会”、“中国密码学会2013年密码算法学术会议”、“2015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学术会议”、“第十三届全国自然语言处理青年学者研讨会”、“全国大数据与社会计算学术会议”等学术会议,提高了学院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增强了学科的凝聚力。

 

 


三、校企合作,服务社会,产学研结合见成效


    1.开辟校企合作新途径,育人与科研环境明显改善。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与新华三集团深度合作,创建了物联网联合实验室,为学院物联网技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设备和条件,并为技术研发提供了应用平台。与杭州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3D识别与打印应用联合实验室”。与甘肃万维公司紧密合作进行甘肃精准扶贫大数据的分析与挖掘,与甘肃紫光公司联合进行信息安全系统项目的研发,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与中关村软件园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一方面结合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软件工程(大数据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并实施“3+1+小学期”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借助中关村软件园在应用项目开发等方面的力量和经验,对学院教师进行相关技术的短期培训,通过“企业走进课堂、教师深入行业”的形式,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增强了师资实力,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能力发挥了明显作用。

 

 

 

 

 

    2.发挥应用学科特点,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不断推动成果转化,支持地方建设,五年来完成各类基础研究课题和应用性项目80余项,经费达1600余万元,内容涉及大数据分析、网络应用、信息安全、生态建设、食品药品安全和教育信息化等诸多领域。完成了《甘肃灾后重建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的开发,实现了定西、甘南、陇南、天水、临夏、白银等6个市州辖区的14个县及省直灾后重建项目的实施进展综合管理以及有关信息发布。“基于物联网的道地中药材质量安全跟踪及示范应用”项目在陇西中天药业公司推广应用,先后被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商务部列入物联网重大工程应用示范项目和电子商务应用示范项目。积极发挥智库作用,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有10余名教师作为省级专家服务于甘肃乃至全国的信息化咨询和论证,先后编制完成甘肃省“十二五”、“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互联网+”制造专项实施方案、甘肃省电子政务总体方案、甘肃省信息化发展指导意见等政府规划方案,以及嘉峪关市“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通渭县“十三五”规划等市县规划。深度参与了甘肃省大数据研究院建设以及敦煌文博会信息化保障方案论证,并在兰州新区大数据中心建设和本省电子商务推进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断推进科学普及,协助省科协成功举办了10余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依托3D打印实验室等新技术平台,为中、小学生做科普讲座,并面向社会开展了新技术及应用的相关培训30余次。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前,“计算”无处不在,“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几乎成为所有学科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工作。面对这一良好局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全体师生将齐心协力、抢抓机遇、迎接挑战,积极改革探索,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争取再创新业绩。

 

 

版权所有©西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管理登录 甘公网安备62010502000939号 陇ICP备17000462号-1